查看原文
其他

不开始,无结束

李文瑶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4-30

点击↑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看看多少好友已经关注


1. 

“虚”从何来?


上传播师班第一天,我抽到自己之前最不希望的第一天演讲序位。


自从选好了自己演讲的题目,我就一边焦虑,一边拖延着没有好好准备。一直幻想着,只要我不是头一天演讲,还有时间利用晚上时间仔细加工。然而,天意却让我仓促应战。


靠着若干年站讲台的“幼功”临场发挥,一路讲下来,倒是基本顺利完成了演讲,内心却始终透着一点“虚”。在貌似轻松挥洒的表面下面,总有什么东西,让我感觉到紧张和不安。


多年来,这个“虚”一直如影随形:我总是觉得没必要细致地准备每一句话,却又在没准备之后,内心总觉得不那么踏实。


晚间辅导时,助教老师们针我的这个问题说:你的演讲太随意了,如果好好雕琢,一定是一篇很不错的作品。并且跟我们分享了很多看似信手拈来的精彩演讲都是无数次打磨的产品。只有事先准备得够细,才能够在场上更有发挥的余地。


老师的话轰然一声,撬动了我内心被无意封闭的一角。


为什么我会把精心准备和自由挥洒对立起来呢?意识上我也知道精心准备的重要性,但内心总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阻止我这样做,并让我因此而“心虚”,这股力量是什么呢?



2.

抗拒“演讲”,这是真的吗?


我想起我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参加演讲比赛,虽然那次演讲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此也开启了我各种“被演讲比赛”的历程:父母和老师一旦发现我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就会让我去参加各种朗诵或演讲比赛。每一次演讲比赛的主题都并不是我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为了她们的期望,我还是一次次按照要求写稿,背稿,硬着头皮上场。


这样的经历导致很多年之后,我渐渐变成了一个隐性的演讲抗拒者:我不喜欢太抑扬顿挫的朗诵节目,对于各种火红的演讲节目也避而不看,因为觉得太假太矫情。


我似乎表现出对演讲完全不感兴趣,但另一方面,我却一次又一次被这个主题吸引,参加传播师计划自不必说了,另外我还准备去报一些与演讲和心理有关的课程,所以,足见我对于“演讲”是“余情未了”。


渐渐疏远的表面,掩盖着我对“演讲”多少深藏的愤怒与期待。



3.

不开始,无结束


在第二天的课上,讲到“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这个主题时,我突然感受到:这个主题也许正是我和“演讲”的纠缠的谜底之一。


我正是对演讲这件事同时具有“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这个词被大众熟知:当我们和重要的客体分离时,会有强烈的焦虑感;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与重要客体融合时,很多人同样会有焦虑的情绪。


全情投入地精心准备演讲稿,其实就是一个与演讲这件事融合的过程,但我显然害怕这个融合,所以迟迟不会进入那个全情投入的状态;


而同时,全情投入写完演讲稿又意味着与演讲的分离,我同样害怕这个分离,所以干脆就不开始。


为什么害怕与演讲融合?因为小时候我的演讲大多并不是自己的情感意志的表达,而是承载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我不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伸展自己,而是强烈地感到被控制的不自由,因此我会本能抗拒这个。


那为什么又害怕与演讲分离呢?因为不论怎样不自由,演讲是我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肯定的途径,而当演讲比赛结束,我似乎就要丧失一部分他们的关注,不愿意和演讲分离也是必然的了。


所以,唯有让我处于一种不真正开始的状态,才能让我幻想自己是自由的;又让自己不要做得太尽力,让这件事留有一些遗憾,以确保自己和它又是永远链接的。


于是,我时刻准备着“不准备”:心理上没有一刻不挂念它,然而就是和它保持距离。我在融合和分离的两端不断焦虑地徘徊,若即若离。



4.

不知道“度”,有可能只是被控制的幻想


再往根源上回溯,实际上,这就是幼年的我对妈妈的感觉。


在和妈妈的相处中,我时常感觉到的是密不透风的被控制感,甚至是一种几乎要窒息的被吞噬感。


但我又是那么害怕与妈妈的分离,害怕我跟她不再粘连,害怕自己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需要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


这种对妈妈矛盾的感觉不仅不断弥散到我对别人的感觉,甚至弥散到我对很多事物的感觉。


不仅仅是对于这次演讲的稿件,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假期开学前总是莫名很焦虑很害怕,现在看来,就是在担心再次融入新学期的班级。


在对待学习上我还会有类似感觉:我想学习吗?好像迟迟不愿意开始;我讨厌学习吗?可是我一旦开始学习又收不住,有时候还恨不得废寝忘食。


在对很多事情上,我似乎都很难把握一个让我满意的“度”,也就是所谓的分寸感。我惊觉自己其实是处于一种被“度”控制的感觉,而找不到那种自己控制“度”自主感和自由感。


其实这真的跟具体“度”是怎样的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很多时候被融合焦虑和分离焦虑控制而不自知。


所以会在明知道应该立刻准备的事情上一再拖延,会在明知道该停止的节点上欲去还留。


我是真不知道“度”在哪儿吗?不是的。如果要知道很简单,就是去做,去用现实去检验,多试几次,自然慢慢拿捏得准做各种事情的“度”,然而,我宁愿在脑中盘旋一千遍,也不去在现实中调整自己的做法,因为这盘旋而不调整的过程,不正是在保持着对这个事情“既不真正融合,又不真正分离”的状态吗?


这样的一种觉察逐渐升起,我感觉自己的眼睛更清晰而敏锐了,那些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上都莫名阻挠我投入的无名情绪无所遁形:


睁眼看看,其实全情投入并不会带来被控制,因为现在的我,投入的是自己选择的事情,我没有被谁吞噬;而同时,我也不需要一定与谁粘连,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我搞得定自己的事情,有什么不确定,我都有能力去和现实碰撞,再调整适应。


其实,人生也就是一系列不断与新的客体融合与分离的过程,如果对二者充满幻想的焦虑,自然总是裹足不前,当我能够与这混沌的纠结挥手告别,才能与一个更果决的自己融合,体会到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力量。


作者:李文瑶 第三季传播师学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师。爱好用精神分析各种理论在生活中开脑洞,希望更多人因精神分析的传播而获得更大的心灵空间。


传播师班

时至今日,传播师已经培养了120名人才,第三季的60名学员正在受训中;


他们散落在各个行业:从教师、警察、创业者、500强企业的HR,到导演、畅销书作者、主持人、自媒体大V;


他们跨越了不同地域:从新疆到东北、从四川到香港,到北上广深,再到大洋彼岸的马尼拉、美国;


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以各种方式发出声音:或是写文章,写书,或是讲课,参与电视节目,或是将精神分析编织进自己的公司管理,日常沟通……通过传播精神分析,他们不断地展开对新活法的探索与实验,切实改善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180人,只是起点。我们希望这样的人,能再多些;这张网的力量,再大些;对于自由和关系的理解,能传播得再广些。


因此,我们即将启动第四季传播师的招募,首批招募30个名额,邀请热爱精神分析,热爱生活与传播工作的有志者前来加入:


在这样的群体中,你将得到:

❶ 鉴赏不同人格的能力,拓建自身精神规模的可能;

❷ 拥有一段或数段高浓度的友谊;

❸ 结识一波能一起搞事情,搞大事的“战友”;

❹ 传播能力的实操训练:演讲、写作及课程研发;

❺ 用精神分析改善自身及他人生活的契机。


第四季传播师计划 主讲老师

曾奇峰



助教老师 李煜玮 谭露



你需要准备的事项,扫码让小助告诉你。


让更多人在寻找自由和自我的路上,听到你的声音。


如果你已有工作室任意小助,都可与她沟通,没有的话请加如下小助。





RECOMMEND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约咨询,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